咱们镇江当年豪阔过!镇江清代官署和省会修建寻踪
来源:欧宝网站多少 发布时间:2025-04-29 18:09:09
宋元明清以来的镇江府城,民国期间曾经是江苏省省会。1952年12月1日,江苏省军区在镇江市正式建立,1976年5月10日,江苏省军区机关由镇江移驻南京市湖南路10号作业。
清朝一致我国后,正式规则了清军的八旗准则,旗是军政合一安排。顺治元年(1644),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铎侍从多尔衮入关,打败了李自成。旋即挥师屠城扬州,杀戮史可法。渡江后霸占镇江城,入驻明代军事中心。
顺治十二年(1655),清廷命都统伯石廷柱挂镇海大军印,统率八旗官兵驻防镇江,屯兵北固山下大教场,习称旗营。江苏设旗营者仅江宁、镇江两府,旗兵最高长官为挂将军印的都统级。
清军入城后圈西南隅文昌、儒林、黄佑、怀德等坊居民房子,分配八旗屯驻,俗称旗营区,营区内有四街三十二巷。
三十二巷即弥陀寺巷、果子巷、月朗巷、木义巷、当家巷、双庙巷、大市口、百岁坊、狮子巷、将军巷、汤圆巷、经折巷、楼巷、水陆寺巷、扁担巷、八叉巷、旗竿巷、红旗口、浮屠巷、白莲巷、黄旗口、双井巷、孟老爷巷、宋官营、井儿巷、王通寺巷、竹竿巷、生员巷、腰刀巷、蒋老爷巷、山门口、卫伯候巷。
双井路上的西府街是“右协领署衙”,水陆寺巷东面的南府巷是“左协领署衙”,山门口还有一个“八旗公衙”,大市口骆驼岭以南是清代的参府衙门。1906年,鲍敦典先生在原参府衙门兴办求己学馆。新我国建立后,学馆改为五条街小学。上世纪九十年代,“五小”并入千秋桥小学,老校区撤除后翻建成大市口变电所。
城中的将军衙门原本是八旗将军、统领的官衙。衙门坐北朝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迎面八字形大门正对将军巷。四周围筑高墙,墙内修建雄伟,后院辟有小花园。
1929年2月,民国江苏省政府和五大厅搬迁镇江。省会设在镇江县榜首区内,其规模西至金山河,界高资镇;东隔京岘山,界丹徒镇;南界黄鹤山及观音山;西南一角界烟墩山;正北滨长江。东西长约5.5公里,南北阔约3.5公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依地域局势又可分城内、郊外、小码头、河北四个部分。
省政府和民政厅设在原将军衙门,将军巷东段拓展成马路,转向北接入中山路,取名省府路。
省财政厅设在省政府东南侧的清都统署,门前的大路定名为财政厅前(路)。省建设厅设在大市口原清代八旗衙门(今兵营巷西侧漫书城方位)。
省农矿厅设在大八叉巷八旗衙门后院(今八叉巷小学东侧)。大门为民国官衙方式,修建为砖木结构,青砖砌筑,外墙水泥粉面,中西风格兼蓄。农矿厅并归建设厅后,原地改设江苏省保安司令部。
1952年末,上述两处房产悉数划归江苏省军区后勤部。省教育厅设在北门的县学内(今中山东路8号三五九医院)。
1953年1月,江苏省公民政府暂时驻地正式迁往南京,镇江市委、市人委从道署街原清代道署衙门搬入市政路原省府原址作业,省府路改名市政路。原财政厅的一半变为民居,另一半是军分区招待所。
“文革”初期,市级机关“瘫痪”,机关干部悉数进了五七干校。1968年7月,镇江市革命委员会建立,在解放路21号大院与军管会合署作业。市政路的原机关大院变成镇江市革命委员会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和思维工人宣传队总部。大院西南角转弯处是市交警大队,市民收取自行车车牌或处理交通事故都在这儿。
1972年,解放路上的老同兴楼菜馆、巴黎理发店等寒酸门面房撤除,建起全市最高,也是最大的商业综合体——6层楼的京江饭馆,其间浸透了一代修建人的汗水。八十年代时,市政路东侧翻建了河岸礼堂。京口区公民法院和市公证处康复后,在河岸礼堂与交警大队之间翻建了三层大楼,其时被评为全优工程。镇江市公安局康复后也从中山路原址迁入市政路大院。1990年,军分区招待所改名优士园饭馆。
中山路上的新华剧院近邻是红旗医院和镇江市城区公民政府。市总工会康复之后一度在红旗医院西面庭院里作业。上述单位逐渐撤离后,中山路沿街先后兴建了交行大楼、京口区政府和华联商厦。因为该地段地处镇江的闹市区,不少旧有修建已运用百年以上,因城市改造和商业开发的需求,将此地开发成为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和黄金商贸圈”势在必行。2009年9月,镇江市公安局搬迁至九华山路9号新址作业。2009年11月7日上午10时对大市口西南角地块原有的清代、民国省会修建和周边的房子施行爆炸,夷为平地后建成高338米的苏宁大厦。
省会迁镇后,省党部暂时安顿在旧学宫内作业。民国二十一年(1932)8月22日,坐落南门小教场(今解放路21号)省党部大楼建成。大楼占地952平方米,坐西朝东,直面解放路,是一座仿西洋修建,楼前中心设圆形花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青砖砌筑,外墙两边沿墙置对称的高直窗,外墙点缀水泥砂浆。上下两层共56间,室内为石膏线脚吊顶、满铺木地板。走廊地坪、楼梯踏步均为水磨石做品。作业楼内中段是一栋带楼座的礼堂,占地面积439平方米。礼堂由迎面中心大门和南北边门进出,两头均有扶梯登楼,二楼两边转机处各有一边门通向礼堂二层的跑马楼。
镇江解放后,礼堂改公民大礼堂。其时新华剧院还没有建成,市里许多重要活动都在此举行。1950年楼顶又加高了一层,镇江专区公安处长时间在内作业。1967年,公检法一度被“砸烂”,整个大院成为镇江专区暨镇江市军管会和镇江市革命委员会所在地。军管会吊销后,1981年9月康复为镇江市公民政府,与市委合署作业。跟着就事组织不断扩增,大楼周边修建四起,形成了一个机关大院。那时候大门左边仅有两间传达室,每天在这儿上班的公职人员从大门通行,来大院就事的基层单位人员也能够从这儿自在进出。
1982年,市级领导组织改为四套班子,大院门口随之挂上了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块大牌子。1983年3月地、市兼并,实施“市管县”新体制。坐落正东路39号的原镇江区域行政公署大院(东大院)划归市委和市政府作业。市人大常委会和市政协机关留在西大院,市总工会、劳动局也调整到大院里作业。不久,市政协在老大楼以南新建了3层的政协大楼与派综合楼,市人大和规划局在老大楼以西侧合建了5层作业大楼。1988年,总工会和劳动局迁出,原省党部大楼悉数转与市中级公民法院。不多,原省党部大楼这座前史修建被撤除,翻建为今日的中院作业审判楼。
2011年1月1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西迁南徐大路新行政中心。东大院变成了市民休闲活动的场所。“地委大院”“省党部”“市革会大院”“西大院”等现已变成了几代人的回忆。但这些前史遗存里镌刻着年代的痕迹,承载着镇江市的前史变迁和开展前史,有的修建后来还被列为镇江市优异前史修建。
康熙年间,清廷置“常镇通海道”,辖常州、镇江、通州三府及海门一县(含崇明岛)。道署衙门设在镇江道署街,北临和平寺巷,东与敏成校园为邻,西隔修建工程处运输队和木匠库房与垂钓巷相望。道署衙门修建群坐北朝南,正面是巨大的三间四柱牌坊,辕门上是两扇庞大的红漆大门,东西侧高墙上各有一座券门,券顶白石上一边刻有“履中”,另一边刻有“蹈和”两字。整座修建由中轴和东、西两边副线间房子组成,前后三进庑殿式修建分别是衙门的大堂、二堂和三堂。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28年7月27日宣布第701号指令,正式同意镇江为江苏省省会。8月9日建立省政府迁镇筹备处,地址设在原敏成校园。
抗日战争成功后不久,镇江县政府治所迁至原清代道署衙门。1952年11月,镇江市委、市人委从道署街搬入市政路原省府原址作业。丹徒县政府则从劳动路原民国江苏省暂时参议会作业楼迁入道署街作业。1958年丹徒县并入镇江市,道署衙门交还镇江文管会和博物馆。
1959年3月,道署街展览馆举行“镇江专区劳动改造罪犯作业博览会”,全市各单位安排群众观赏。担任解说员的悉数是来自专区各县劳改单位的管束人员,他们以很多现实介绍了劳改服刑人员在句容暨南农场,溧阳竹箦煤矿、社渚农场,高淳华山煤矿,宜兴丁山监狱,江苏省第二监狱等劳改单位承受劳动改造从头做人的进程。无论是快板、评话、诗篇小调等脍炙人口的方式,仍是操着不同口音声情并茂的解说,很多的展牌、相片、模型反映出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改造罪犯作业的丰硕成果,使观众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遵纪守法教育。
1961年市博物馆与市展览馆合署作业,1962年市展览馆吊销,人员、展品并入市博物馆。1962年末,市博物馆馆址迁至五十三坡原英国领事馆原址。从头康复建置后的丹徒县政府进驻道署街大院内,笔者1964年曾经在县政府院内补葺过房子。
1946年,坐落省会路(后改劳动路)的民国江苏省暂时参议会作业楼建成。坐南面北,占地面积638平方米,系砖木结构西式修建。上下二层各为17间,面北中心3间为凸出的门楼。楼内西端一层4间为礼堂,第二层中部两间为小会议室。1949年9月至1958年,丹徒县政府曾在此楼内作业。1958年7月,江苏省冶金工业校园开办,将这座老楼裹入其内。2001年,冶校变为江苏大学中山校区,校园翻建图书馆时,撤除了这座民国省会修建。
2002年8月丹徒撤县建区,作业组织全体从道署街乔迁至丹徒新区。原道署衙门遗留下的清代古修建群不知是何种原因遭撤除,成片开发成为都市名苑居住小区。现在小区外仅存孤零零的一东一西两座清代道台衙门的券门。